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工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去年以来,面对经济社会诸多考验,各方共同努力,积极应对,工业经济也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工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仍然突出,工业整体实力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要化解上述矛盾,就必须大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也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任务。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愈加明显,在工业领域尤为突出,增长明显放缓,下行压力加大,企业困难程度加深。尽管如此,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备很多有利条件。在这其中,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日前举行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明确表示,2009年我国将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近年来,我国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信息技术在钢铁、石化、烟草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在上海、江苏、广东等地产业升级中的作用明显;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稳步开展,98.5%以上的地市级政府、85%以上的县级政府建立了政府网站;农村信息化广泛开展,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
“如今信息化不再是冷冰冰的数字,正逐渐成为一项项惠民政策陆续推出。”北京市信息办副主任李洪说。现在,北京1920项行政办事事项中,100%提供了办事指南服务,1100多项实现网上申报、状态查询和结果公示,部分服务项目已延伸到区县、街道乡镇;“数字家园”、“爱农信息驿站”、“农业信息服务站”等服务设施,将数字化送到百姓家门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原煤、钢铁、水泥、化肥、彩电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均居世界第一,轻工、纺织、机械、成品油、乙烯等产量居世界前列。尽管如此,我国工业化任务依旧艰巨。“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工业整体创新能力仍然薄弱,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不明显。”国务院参事、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曲维枝认为,这就必须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依靠信息技术为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重要的支撑,有效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曲维枝建议,推进“两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要结合实际,继续加大对核心技术和核心产业的支持力度;寻找突破口,大力改造传统产业技术;促进三网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发展下一代技术网络和多媒体应用,并带动产业发展;加快信息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步伐,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开拓新的就业渠道,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在‘两化融合’方面,软件等信息技术将发挥重要作用。”业内人士如是表示,“现在的技术改造不是单纯购买设备,而是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设备提高产能。”以江苏为例,该省提出了信息化和工业化的6大工程,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冶金、机械和纺织3大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央提出了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这也给相关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以电子商务为例,目前,支持发展以电子商务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正成为各地关注的方向之一。浙江启动万家企业电子商务推进工程,投入3000万元,最终实现全省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总数超过20万家;广东也启动中小企业电子商务起航工程,首期投入1000万元,推动中小企业开展网络贸易。按照规划,到2012年,通过起航工程推进70%的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企业网上采购商品和服务额占采购总量比重超过50%。
李毅中表示,200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组织实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专项以及工业行业信息化应用提升专项,推进产品、研发设计、企业管理、生产过程、生产装备、综合集成、流通等关键环节信息化;加强重点行业和领域的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推动信息技术在传统工业领域的渗透与融合,以汽车电子、机床电子、医疗电子等领域为重点,加快应用电子产业发展;大力实施“倍增计划”,做好信息技术应用试点和示范工作。
我们有理由相信,把工业化和信息化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融合发展,我国工业经济必将迎来又好又快发展的又一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