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战略规划也就是制定、实施、评估和调整信息技术战略的过程。
信息技术规划的目标包括4个方面:
(1)业务调配,即实现信息技术投资与公司的远景规划和战略业务目标的调配;
(2)竞争优势,从竞争优势的角度开发信息技术、发展创新性的战略业务信息系统;
(3)资源管理,发展有效和高效地管理一个公司的信息系统资源的计划,这些资源主要包括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硬件、软件、数据和网络资源;
(4)技术结构,制订技术政策、设计IT 基础结构。
企业信息化规划以整个企业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企业各部门的目标与功能为基础,结合行业信息化方面的实践和对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掌握,提出企业的信息化远景,目标,和战略,全面系统地指导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协调发展地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及时地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以及有效充分地利用企业的资源。
企业信息化规划在时间上的跨度一般是三至五年。
每年要根据周围新的环境,企业新的发展,和技术上新的趋势等等因素对其作出调整和完善。
[1] 企业信息化规划始于内外部环境分析:
首先要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需求。明确为了实现企业级的总目标,企业各个关键部门要做的各种工作。
其次要研究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信息技术产品的发展趋势。不仅分析行业的发展现状,发展特点,发展动力,发展方向以及信息技术在行业发展中起的作用,还要掌握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现状,发展特点和发展方向。
再次了解竞争对手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包括具体技术,实现功能,应用范围,实施手段以及成果和教训等等。
最后要认识企业目前的信息化程度和信息资源。
[2] 信息化规划的第二部分是制定战略。
(1)根据本企业的战略需求,明确企业信息化的远景、使命、发展方向及企业信息化在实现企业战略过程中应起的作用。
(2)起草企业信息化指导纲领。这是管理和实施工作中要遵循的企业条例,是有效完成信息化使命的保证。
(3)制定信息化目标。它是企业在未来几年为了实现远景和使命而要完成的各项任务。
[3] 规划的第三部分是设计信息化总体架构。
首先是信息化总体架构。
其次是应用层架构。
再次是数据层架构。
再其次是开发层架构。
然后是技术层架构。
最后是操作层架构。
[4] 规划的第四部分是拟定信息技术标准。
通过选择应用最为广泛,发展最有前景的信息技术为标准,可以使企业信息化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兼容性,扩展性,灵活性,协调性,和一致性,从而可以提供安全,先进,有竞争力的服务,并且降低开发成本和时间。
[5] 规划的第五部分是进行项目分派和管理。
首先对每一层次上的各个功能模块以及相应的各项企业信息化任务进行优先级评定,统筹计划和项目提炼,明确每一项目的责任,要求,原则,标准,预算,范围,程度,时间以及协调和配合。
其次选择每一项目的实施部门或小组。
最后确定对每一项目进行监控与管理的原则,过程和手段。
综上所述,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组成和结构如图所示。
从上到下,体现了信息化过程中,上层活动对下层活动的指引和下层活动对上层活动的支持关系。
从左至右,强调了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各个领域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
根据战略规划的一般理论,信息技术战略规划始于对信息技术内外部环境(现状)的分析,核心是构建信息技术发展战略(未来状态),终极任务是搞清现状与未来状态之间的差距并制定实施策略或解决方案(从现状到未来状态的路径)。
现状分析、战略分析、差距分析和路径分析是信息技术战略规划的核心组成要素。 就企业业务规划与信息技术规划的关联而言,信息技术战略规划始于对未来企业业务运作理念和目标的理解,这些业务运作理念和目标随后将构成信息技术使命、长远目标、战略和信息技术基础结构的基础,而业务运作理念和目标、信息技术使命、长远目标、战略和信息技术基础结构等都是信息技术战略规划的要素。
信息技术战略规划包括如下几个主要步骤:
(1)业务分析,主要内容是理解业务部门的现在与未来,理解业务部门的政策,定义目标和优先权;
(2)评估现行系统,主要检查当前的信息技术系统和信息技术体系结构,重点是评估信息系统支持业务部门的程度、信息系统计划是否适合业务部门、信息系统供应的效能与效率、指出信息系统能够提供的潜在业务机会;
(3)识别机会,重点是定义通过信息系统改进业务的机会、消除那些不能够带来投资回报或对业务目标贡献较小的信息系统;
(4)选择方案,主要任务是寻找和确定内在一致的机会和方案。